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
从清华学子到清华教师,从长虹的的总工程师到公司总经理,从四川绵阳副市长再到四川长虹的掌门人,赵勇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的起伏动荡。虽然低调异常,但在2000年出任四川长虹总经理时一度被冠以“国内上市公司第一位博士后总经理”的头衔,以及2004年临危受命、副市长复出长虹,大刀阔斧展开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外界始终通过各种途径密切关注着他。
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
赵勇之前的长虹,利用规模优势采取单一的价格战,虽然一度处于了“中国彩电大王”的位置,但随着国际化战略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巨额亏损。重新回到长虹的赵勇将长虹未来的角色定位为3C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内容提供商,随即着手展开一系列动作,同时探索了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功模式。
长虹相继完成了新的企业架构,形成了多媒体、白电、零件和海外四大战略事业的单元,经营管理、战略服务等则被整合进入一个统一的平台部门,所有的业务均实行了子公司运作模式。变革调整之后的长虹,传统彩电业务持续增长,IT、通讯、冰箱等新产业的比重也不断提升。
不过,赵勇带领之下长虹的等离子战略也引来外界不少争议。2006年,在国内外家电企业纷纷退出等离子的大环境下,长虹毅然将韩国欧丽安等离子公司收入囊中,完整拥有了等离子屏生产技术和核心专利。赵勇认为正是因为各家电企业的退出,让长虹有很大的空间,当长虹掌控等离子上游技术时,其它企业的等离子电视业务只能受控于长虹,即便该市场处于萎缩状态,长虹仍可独占鳌头。
为此,长虹豪赌了20亿美元。但之后的市场走向却是液晶市场迅速增长、等离子市场迅速萎缩,目前将上游核心项目全部押在等离子上的仅长虹一家。
格林柯尔系的创始人:顾雏军
回顾过去十年的家电行业,顾雏军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始终与争议相伴。
他曾经有着宏伟的产业抱负,意在整合中国冰箱制造业的产业,把中国建设成为220升以下冰箱的全球制造基地,建立名副其实的冰箱王国。为此,他四处寻求收购以扩充产能,上演着一幕幕“蛇吞大象”的精彩戏码,2001年底控股科龙电器,并为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营化重组改造,使科龙迅速摆脱困境,当年扭亏为盈,2003年收购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此外,还有无数已经停产或者关闭的冰箱生产企业。
即便是在遭遇“郎顾公案”风波四起的2004年,他的扩张也有实质性的突破,一举将中国洗衣机行业标志性企业之一的中山威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购入囊中。
除了制冷领域外,他甚至还涉足汽车产业,试图打造一条全新的汽车产业链,因此在拿下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之后,又把襄阳轴承收入麾下,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英国的设计公司和法国的零配件商。
但顾雏军一系列大胆的“资本运作”,为陷入困境的企业重新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踩到了法律的界限,在媒体、专家的同声质疑中,他的帝国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轰然崩塌,“资本神话”一朝破灭,从曾经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沦为阶下囚。
对于顾雏军,人们有诸多的讨论。作为收购国企的试水者,他在国企改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否给国企改革探索之路留下积极的符号意义?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界又有着怎样的诸多不规范、违法行为以及“潜规则”?虽然顾雏军已经身陷囹圄多年,这些话题至今仍无最终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