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手机在偷听你?揭秘App如何成为隐私窃取“小偷”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人宝宝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01你的手机在偷听你?

    产品:iPhone 16(128GB) 苹果 手机

    在信息时代,手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中枢,各种App极大地便利了生活,然而,其引发的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人发现一种诡异现象:日常聊天提及的物品,如一款新上市的电子产品、某种小众美食,随后打开购物或资讯类App,相关广告竟精准弹出,宛如手机在“偷听”。你以为这是巧合?实际上这都是你的手机偷偷听到的或者算出来的。

    最近,罗永浩微博的一个问题,也让手机隐私话题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他表示:为什么大家都在抱怨被各种App偷听和推送广告,但没有厂商做物理关闭麦克风的手机,是因为厂商跟软件行业的利益捆绑太深吗?

    手机在偷听你?揭秘App如何成为隐私窃取“小偷”

    APP两大“偷听”操作 几乎人人中招

    App究竟如何实现这种看似“偷听” 的操作?从技术层面剖析,主要有两大路径。

    其一,调用手机麦克风权限。部分不良App打着正常功能需求的幌子,在用户不经意间获取麦克风权限。一旦得逞,当用户正常交流时,App便可悄然录音,再将这些语音数据传输至后台服务器,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从中提取关键词,推测用户兴趣偏好、消费意向,进而推送精准广告。曾有人做过验证实验,给一款app授予麦克风录音权限,待程序正常运行、人们如常交流时,切换到后台查看,赫然发现已生成一段时长几十秒的语音数据,导出核对后,内容竟与现场交流毫无二致。

    手机在偷听你?揭秘App如何成为隐私窃取“小偷”

    其二,利用侧信道技术,这是一种相对前沿且复杂的手段。它通过分析手机传感器数据、网络信号特征等间接信息,如设备的加速度、陀螺仪数据,结合用户使用App的行为模式,推断出用户所处环境和可能讨论的话题,以此实现对用户兴趣的洞察。不过,侧信道技术实现难度大,应用并不广泛。

    APP偷听不仅侵犯意思 而且违法

    App“偷听”式的隐私侵犯危害不容小觑。首当其冲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大增。当App肆意收集麦克风数据,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极有可能被泄露。不法分子获取这些信息后,可能用于精准诈骗,如伪装成熟悉的机构或个人,以各种借口诱导用户转账汇款,致使财产损失。

    其次,严重干扰正常生活。大量基于隐私窥探的精准广告充斥手机屏幕,不仅浪费用户时间,频繁推送还会对用户造成精神干扰,破坏使用手机的愉悦体验。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空间被压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降低,时刻担忧自己的言行被窥探、利用。

    手机在偷听你?揭秘App如何成为隐私窃取“小偷”

    从法律条文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详细界定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各类规范,其中收集行为作为关键环节,若 APP 违反这些规定,就构成违法。

    三大方案隐私保护 让APP偷听风险降到最低

    面对App“偷听”的隐患,广大用户该如何做呢?在权限管理方面,用户应养成定期检查权限设置的习惯。打开手机“设置”,进入 “隐私”板块,查看 “麦克风”选项,将那些没有实际通话需求的App权限关闭。比如,一款简单的手电筒App,若申请麦克风权限,极有可能存在隐私风险,应果断拒绝。同样,对于相机、通讯录、位置信息等权限,也需谨慎授予,仅对真正有必要使用这些权限的App开放。以iOS系统为例,用户还可在“隐私与安全性” 设置中,关闭“允许 App请求跟踪”,减少App对个人行为的追踪。

    手机在偷听你?揭秘App如何成为隐私窃取“小偷”

    在App下载和使用环节,务必选择正规应用市场,如苹果AppStore、华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市场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能有效过滤大部分带有恶意代码、存在隐私风险的App。对于来历不明的App,即便功能再诱人,也不要轻易下载安装。在注册新App账号时,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对于非必要提供的个人隐私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坚决不提供;若可简化提供,如仅提供昵称而非真实姓名,应选择简化方式。

    此外,借助手机系统和App自身的隐私保护功能也至关重要。许多手机系统自带“限制广告跟踪”功能,开启后可打乱广告商依据过往数据锁定用户的节奏。例如,安卓手机可点击“设置 -设备与隐私-设备识别与广告”,打开“限制广告跟踪” 并重置“设备标识符”。一些App内部也提供隐私设置选项,如微信,用户可依次点击“设置 -关于微信-隐私保护指引-隐私政策-广告-关于广告-管理”,手动关闭“个性化推荐广告”按钮(不过该操作仅生效半年,期满后需重新设置)。

    点评:

    个人手机隐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广大用户提高警惕,掌握正确方法,从权限管理、App下载使用等多方面入手,筑起坚实的隐私保护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数字时代便捷的同时,守住个人隐私的安全底线,不被肆意窥探和侵犯。

    02苹果iPhone 16详细参数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 猜你喜欢
    • 最新
    • 精选
    • 相关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 热门集成灶
    • 新品上市
    推荐问答
    提问
    0

    下载ZOL APP
    秒看最新热品

    内容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