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脸匠——只有这一种情况你才会心甘情愿让人把刀架脖子上
刮脸匠
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人就开始剃须了,但古代剃须工具简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剃须也不是一直都流行的。现代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老式理发店的那种刮脸服务,通常剃头和刮脸是一套的,越是老的师傅手艺越好。
刮脸是有讲究的,师傅会先用热毛巾热敷你的整张脸(主要是下巴),目的是让你的皮肤毛孔打开、软化胡须,然后将自制的剃须泡沫均匀涂抹在脸上,接下来就要开始刮脸了。师傅会用老式剃刀(就是理发师陶德用的那种)仔细的给你刮脸,角度、力度掌握得好,刮得就干净,过程也很舒适,甚至可以说是享受。
你以为刮完胡子就没事了?图样图森破!刮完胡子师傅会继续用剃刀给你整个脸(包括耳朵、耳后、脖子)全部刮一遍,真正的老师傅还会给你刮眼皮、刮眼角,挂掉角质、死皮和汗毛。这个工序是整个过程最看功夫、最精华的部分,传统手艺是一百零八刀。再用小剪刀给你修剪鼻毛,讲究的再拍上润肤露给你简单按摩下脸就大功告成了。现在,这样的手艺人已经见不到了,理发店也不会提供刮脸服务。
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式剃须刀,有着更薄、更锋利的刀片,配合剃须啫喱,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搞定。剃须刀使用方便、刮得干净还舒适,价格也不贵,已然成为新时代男性的剃须首选。
神结论:只要出现更好的工具和技术,服务行业的人被取代也是分分钟的事。
▼弹棉匠——每年弹一次,旧棉花变新被子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在八九十年代,弹棉匠可是一种很火的职业,生意应接不暇。那时候人穷啊,可能只有儿女结婚时父母会陪嫁一床精心缝制的棉被,但被芯会从弹棉匠这里买,被子盖久了、变薄了,拿到弹棉匠这里重新弹一遍,马上蓬松起来,焕然一新。
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这就是弹棉花的所有的家当。弹棉花工序有很多,主要的是弹、压、上线。如果是旧絮翻新,还有一个撕絮的工序。弹棉花的关键当然就是这个“弹”,在木锤的击打下,棉弓上弓弦激烈地抖动着,棉絮一缕缕地被撕扯着,四处翻腾,犹如一群群受惊的洁白小鸟,迅即飞起,又慢慢地落下。不一会儿,床板上就堆积起了厚厚一层松软的棉絮。
现在,古老的弹棉花已经难觅踪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业、高效的弹棉花。以前每人每天最多弹两床被子,机械化后可能一个人一天就能弹几百床被子了。人们不再自己缝被子,都是买被子了,而弹棉匠也被无情地挤出了历史舞台。
神结论:那时候没有黑心棉,不知是棉花变了还是人心变了?
磨刀匠——有一种余音绕梁是“磨剪子嘞~戗菜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句拖着长音颇有韵味的吆喝有多久没听到了?小时候,经常能听到巷子里传来的这句吆喝声,虽然吆喝的人不同,但调调总是一样的,粗犷而悠长,我们小孩儿特爱模仿,比谁学得最像。
只要听到这一声吆喝,人们就会拿出需要修理打磨的刀剪交予磨刀师傅,然后围聚在周围,边嗑瓜子边唠嗑,等待着生锈发钝的刀剪在磨刀师傅手下重新焕发出金属的锋刃。磨刀是个慢工、细活,磨刀师傅总是慢条斯理的,仿佛不是奔着挣钱来的,而是享受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高楼大厦热闹喧哗的城市里,磨刀匠的吆喝声渐渐远去,人们已很难看到磨刀匠的身影。现在人们刀钝了大都直接换新的,老一辈要磨刀的话可以购买家用磨刀石,使用方便,也不贵,但不得不承认,还是当年磨刀师傅磨后的刀更锋利,切肉就像切豆腐。
神结论:无法正常读出“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句话的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租碟/寻呼/大哥大 那些消失的行业你还记得吗?//jd.zol.com.cn/638/6387332.html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