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与压力双重作用
传统白电产业在向中国转移,经营的压力则逼着国内企业往外走。
市场的时机正摆在中国家电企业面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欧美经济体受到极大冲击。”周南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在此背景下,那些市场单一、尤其是对欧美市场依存度较大的品牌,在资金链和市场等方面相继出现问题,有些甚至难以为继。事实上,自2006年以来,全球主要白电品牌市场份额都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例如西门子和伊莱克斯2004年到2009年年复合增长率只有1.2%和2%,同期海尔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LG为7%。“全球家电市场格局已经发生转变。白电产业的主导权正从欧美转移到日本、韩国、中国。”家电业资深人士罗清启说。
“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出现,海尔将有意进行海外收购。”海尔集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而不久前,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大中华地区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海外投资额创下200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相比之下,中国家电业的海外并购并不算活跃,最近的一次是上月初,海尔以7.66亿美元拿下新西兰家电品牌斐雪派克。“随着中国白电企业逐渐强势,类似并购肯定会增多。”付志勇指出,“欧美企业的形势不好,有可能出现抛售,价格会比繁荣时期低。”
经营的压力也逼着国内家电企业往外走。根据市场调研公司中怡康发布的数据,2012年国内空调销售量预计将同比下降一成。今年前9个月冰箱市场的零售量和零售额下降幅度则更大,堪称9年来最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至9月,我国家电行业出口增速同比回落10余个百分点。2012年家电行业的低迷可见一斑。
“国家的扶持政策已基本用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且相对饱和。”付志勇说。现实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从国内市场抬起头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的机会。“龙头家电企业在国内已无快速增长的空间。”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并购或是“走出去”的上策
国内企业“走出去”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出口,包括OEM(贴牌生产)和自有品牌出口;二是并购;三是自己建厂。前者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类企业普遍面临利润率下降、发展速度减缓的难题,更致命的是品牌缺失。后者费用高,且劳动力成本等不可控。
周南认为,现阶段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并购或更为可行。而海尔收购三洋及美的收购开利的案例也证明效果还不错。
纵观国内外诸多并购案例,往往并购之后业绩先下滑,磨合调整后再爬升。海尔并购三洋却直接进入上升期。海尔相关负责人将其归结为,海尔对三洋的白电业务是从企划、开发,到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产业并购。双方于今年1月5日开始交割,新产品1月10日便实现上市。“如果只收购销售模块或者制造模块,外观设计肯定不可能提前进行。”海尔亚洲国际冰箱洗衣机研究所所长助理时振玉说。目前,海尔系洗衣机和冰箱两大业务已分别跻身日本市场的第三和第四位。一位接近海尔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并购模式还给海尔带来了意外之喜,虽然当前中日关系趋紧,三洋在日本却卖得不错,因为“日本消费者仍然把三洋看做本国品牌”。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