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的是,在合肥三洋的海外业务中,其过去3年向三洋电机及其下属子公司销售商品合计分别为14153.27万元、3527.72万元、2732.07万元,占合肥三洋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64%、1.74%、2.56%,这部分业务在三洋电机在日本本土及东南亚业务的整合中,极有可能会因为海尔的介入而受到冲击。
巧合的是,7月14日,合肥三洋就敏感的“三洋”商标使用权问题发布了一则公告,合肥三洋公告称,对“三洋”品牌使用期到2013年12月31日结束,但合同期满可延期。
业界普遍认为,这次收购会给合肥三洋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合肥三洋已经开始培育新品牌帝度和怡尚。有业内人士分析,合肥三洋这种“自保”之举正是考虑到三洋品牌在中国的去留未解决,从而通过新品牌培育让自己未来更有话语权。
日本家电业集团亏损 是否伤得起?
在海尔收购三洋的背后是日本家电巨头在中国集体崩盘的命运。
根据统计,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夏普、三洋纷纷公布2011年第一财季业绩集体巨幅亏损,日本制造业似乎已元气大伤。松下发布2011年一季度(4月-6月)财报显示,本期纯利润出现了304亿日元的亏损。松下这份财报中同时公布的三洋电机的经营情况显示,三洋电机在营业利润方面,整体出现了140亿日元的亏损。
此外,东芝、日立、索尼、夏普也未能幸免巨幅亏损,其先后公布的2011年第一财季(4月-6月)业绩报告显示,东芝营业利润为41.2亿日元,同比下滑87.8%;日立第一个财政季度盈利只有29.3亿日圆,同比大跌96.6%;索尼第一财季净亏损达到了155亿日元;夏普第一财季营业利润同比大跌84.4%。
从几家公司归结业绩亏损的原因来看,3·11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家电制造业的创伤不轻。松下表示:“地震导致了公司销售的减少”;索尼也表示:“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给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东芝称:“受日本大地震影响,东芝对电子元部件的投资不能回收,因此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罗清启认为:“日本三洋电机白电部分业务被海尔收购事件本身也反映了其本国家电企业面临的巨大战略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产业的竞争背后是各国货币的竞争,由于日本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缺乏货币价格的定义权,这成为其家电产业的竞争力的不确定因素。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日元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40%,这极大地打击了其电子产品出口业务,也大大削弱了其家电业的总体竞争力。三洋电机白电部分业务出售给海尔正是基于日元升值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他同时预见:“未来全球高通胀将长期持续,没有全球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欧洲、日本、北美三个高成本区内的传统白电品牌已经难以控制成本,三个高成本区内的更多企业会出售自己的白电业务,发达国家政府对白电业务售出的干预只会延缓全球白电的重组过程但却无法阻挡这一进程。随着以海尔为代表中国白电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全球白电产业主导权已经完成交接。”
- 相关阅读:
- ·海尔探路者T-520助力宅男变身高富帅记
//jd.zol.com.cn/559/5598113.html - ·成立实验室 海尔进军智能洁身器行业
//jd.zol.com.cn/559/5594139.html - ·脏空气"终结者" 海尔自清洁空调深度评测
//jd.zol.com.cn/557/5579500.html - ·国际第一份冰箱保鲜标准 海尔立项推动
//jd.zol.com.cn/557/5578266.html - ·大块头大智慧 海尔探路者扫地机图赏
//jd.zol.com.cn/546/5466638.html
- 第2页:日本家电业集团亏损 是否伤得起